开云体育网页版-昔日三剑客,今看恩里克
请点击上方,华丽订阅!
交易之外
真正的学术书店,没有零食,没有咖啡,甚至连个落屁股的地儿都不稀罕。二三面书墙,地有瓷砖,便算是邀请驻足了。
这儿只有书。
总面积不到80平米的静闲斋书店,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地下一层,静酌了8个春秋。
不同于“亲娘护着”的明德书店,以及教辅性极强的宏图连锁书店,在人大“人文五院”许多学子心目中,身为独立书店的静闲斋,才是人大最后一座人文堡垒和精神地标。
前些时间,它被迫撤离校园了。
老实说,静闲斋的销量一直比较惨淡。赶着10多年前实体学术书店辉煌的末班车,屁股没坐热,网购热潮便滚滚袭来。此外,和人大图书馆的房屋租赁也即将到期,撤离人大也要提上日程。王培臣斋主坦言:
小书店不易维持,原就有撤走的打算。关闭实体店,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决定。
其实我想对斋主说,此前我并不知道,进人大图书馆是不用刷一卡通的。
人文地标,是一个充满理想的词汇。
它是思想、观点、文献、制度在一段时间内聚合而成的。
在全国各地兜售文化标签的进程中,各省市大学、花鸟市场、碑刻等,一顿装潢、稍经整合后都获得了冠冕堂皇的推广。实在拿不出手的,搬座孔庙、土地庙,底气俨然也足了许多。但人文地标不同,它绝非一时簇拥而成的产物,而是文化脉络的节点。
昔日的南开大学百树村10号房,曾是萧公权、蒋廷黻、何廉等多位著名学者消遣、辩学的地方。一间破败的小屋,却在南开校史、天津市志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——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,南开终究无法重现这种盛况。
图为西南联大寒碜的校舍
在西南联大草创时,梁思成和林徽因历多次改稿,将高楼改成矮楼,矮楼改成平房,平方改为茅屋,最终落成的只是一间间连贯的铁顶毛坯房。但就是这批通高不足5米的所谓校舍,无论从师资、学生、文献、影响上,它都是近代高等教育一座富矿。
然而,北京这个城市有点不同。
其一,它历来均是整个国家文化中心,不必谆谆兜售自身的文化底蕴;
其二,它文化聚合程度之高,坐标之多,当世之内难寻其匹;
其三,一些文化地标的消亡方式太特别。它们并非在被遗忘中逐渐落寞,而是在被瞩目中走向黄昏。
独立学术书店,就是其中之一。
校园学术书店,曾是高校的掌上明珠。
2007年,我和朋友到北京买书。
当时我们那儿网购还没那么发达,外地学子进京买书,一番调查是必不可少的。北京不少学术书店的名声,也因此渐渐在各地传开。这些学术书店错落于各大高校附近,尤其在北大周边,聚合度极高。
经济宽裕的同学大多会去中国书店(中关村店 或 琉璃厂店)——那儿东西虽极贵、但服务周到,人很少,版本品类很全。但话说回来,古玩、字画、名人信札、书籍拍卖才是别人吃饭的家伙,学术书门市部的存在或许算得上是“惠民工程”了。
图为中国书店(琉璃厂店)
我在西站买了个小拖车,直奔海淀区。
昔日里,校园学术书店曾是一派盛况。万泉河书店一条街、北大南门的风入松,一个铺面广大,一个定位高端,都是新老学术人淘书、交流思想的好去处。甚至昔日的地坛书市、潘家园等老书市的氛围非常融洽,不少书商都有人文情结。运气好的话,虽然不如阿累的《一面》,1块钱就敢从鲁迅那买《铁流》和《毁灭》,但确实有浓浓的温情,与如今不加掩饰的交易风味截然不同。
于我而言,老燕园的一塔湖图、雕梁画栋,并不比物美超市地下的汉学、野草、博雅堂3家书店,暗藏于畅春园一众小平房内的6、7家人文小书店更有意义。
当时,北师大的海晴书店,东门外的盛世情书店,以及未搬进校内的墨香书屋,也是北大“三剑客”的有力竞争者。
万泉河书店一条街,如今只有万泉河畔书店一家仍在坚持营业。
从前每每去风入松,杨振宁题词提供的“槽点”总是最多的。
北大人极少去风入松买书,但会去那听讲座。
因为书价实在扛不过物美下层的“三剑客”,而讲座、沙龙的规格确实还不错,氛围也好。
如今,北大南门的风入松书店早已停业。
老师为我办的一张会员卡,也随之落寂了。
当我把书拖回学校时,那辆载重30公斤的小拖车,鞠躬尽瘁。
学术书店并非在被遗忘中逐渐落寞,而是在被瞩目中走向黄昏。
其实,并非仅学术书店面临着租金上涨、网络销售、信息接收方式改变的巨大冲击,这是所有实体店面必须共同面对的风险,先锋、豆瓣等实体书店能不被摧挫至伤筋动骨,实体书店黄昏论,未免言之尚早。
据北京青年报消息,一位在北京就读的硕士王敏说:虽然实体书店走弱是大势,但大学周边书店倒闭让人心寒 …… 虽然大家都认为学术书店是大学的文化标志,但在平时,学校和学生对书店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保护,在那买书的同学极少。
汉学书店曾是博雅堂的邻居,更是博雅堂的有力竞争者,但4年前却悄悄地搬离了北大。只剩下野草、博雅堂双雄。
我们一直在说,博雅堂为啥没被野草弄倒
然后发展出一个共识:博雅堂版本多
店面多少比野草干净点
……
未名湖畔还有座塔,日夜给它打广告
高校学子对价格很敏感。由于经营需要实体书店的新书通常要卖7折左右,但网上的价格能达到5-6折,物流还能送货上门。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下属出版社,“亲妈呵护”的校办书店很少会接纳另一家同质的连锁书店入驻校园,而绝大多数校内学术书店都是独立经营,必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籍销售。久而久之,它们便透支了。
一位北大博士对我说:“要说翻阅学术书的感觉,图书馆可以满足学习的大部分需要,而校办书店往往价格很高,对自掏腰包买学术书的同学,身边的人甚至觉得有些讶异。”
在北大“三剑客”中,野草是最不虚价格战的,由此它的呼声比汉学、博雅堂都要高。
我们那会儿买书是这样的:
先去博雅堂找版本,然后去野草看看有没有。
从不担心书价,因为绝对是最实惠的。
2015年6月,针对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,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开展了问卷调查,结果显示,100所高校中30%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,剩下78.57%的高校实体书店,则主要以卖教辅类图书为主。
从学术类转战至教辅类,只是以一种更委屈求全的姿势,迎接更严酷的同质化竞争。各店主又何尝不知,但如今搞学术的人买书的越来越少,生存倒逼学术书店转型,实为一种无奈。
直至那个终将来临的时候,获得北师大帮助的墨香书屋也表示:“教辅也卖不动了”。
教辅的批次虽然很多,但各版间的差别很小。如果不是对书本的新旧非常在意,二手教辅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高校学子的需要。一位在店内选书的同学和我说:
就算新版有改动,内容也不多,图书馆都有新馆藏,借一本回来增补一下就好,同时还能加强记忆。
他接着说道,在高低年级、同门交际的冲击下,新生基本用不着买教辅。
在我们门内,师兄师姐把基础教材留给下一级已经成为一个传统。
许多临毕业的师兄师姐并不带走教材,你请他们吃顿食堂,他们都会全送给你。
不仅是北大和北师大,事实上,北京市政也有意扶持实体书店。
2014年,学术书店聚集的海淀区出台了《扶持书店行业健康发展暂行办法》,每年拟出资400万元扶持实体书店,每家店的扶持金额上限为50万元。但全海淀区大大小小1000多家实体书店,有些个体书店得不到扶助也是必然的。
北师大东门的盛世情书店,坐落于此已近20年了。
自海晴离去之后,它成为该校周边唯一一所较出名的学术书店。
为了房租,它不得不把一层店面转租给一家文具店,主体转入地下一层,库存量也大幅下降。
但很显然,这一政策春露甚至远未做到上情下达,许多学术书店店家均表示没获得、不知道。但他们也并不纠结于此:北师大帮解决墨香书屋的店址和房租问题,已经是非常好的了。没有扶植,我们就自负盈亏,如今的图书市场不就都这样么?
从学术类转战教辅类的书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,他们的定位与出路在何方。
以往专注于学术类图书销售,经营惨淡时固然非常拮据,然而这些书店靠着口耳相传,硬是在全国范围内挣下了一批忠实的客户,转型教辅之后,这些客户等于被放弃掉了。如今将如何打开局面?原先的铁杆客户还能否重拾?
(本文选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对版权有异议,请后台联系,议定合作或删除。)
公众号ID:32V钱市金生
32VIP推广
VIP初衷:授之以渔。
VIP主要提供会员在线答疑和当面授课。当然,每个交易日准时的VIP专享、VIP个股精点,以及每月的金股推荐也是必不可少。保姆式的服务、专业级的分析和独有的永久VIP交流协作平台,会是您选择的不二理由。
添加请注明:“加入32群或加入VIP”
未经许可,文章不得转载其他媒体平台或作盈利用途。
转载请电邮32编辑部:qssj32@163.com。
欢迎读者朋友转发非盈利性的个人朋友圈和您的亲朋好友。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